毋忘六四 昂首前行
正值六四事件二十六週年,不同世代的香港人彷彿不處在同一個時空。在以往的悼念活動中,情緒性的口號長年支配群眾思維,六四之於當代香港的意義鮮有被談及,反思之舉往往被視為離經叛道、違背初衷。
回顧歷史,過去港人與其內地同胞共同經歷動盪時局,從而建構深厚的民族情感,視中國為休戚與共的政治共同體。一九八四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正式進入主權移交的過渡期,一股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籠罩著香港社會,港人對中國實行民主之願景尤其茫然。其中,六四民運能否有成,與香港往後的政治體制發展更有著不可分割的連動關係。
此足以證明維園燭光為何至今仍年年亮眼,其參與人數之多無法單以對人道信念與普世價值的呼喚來解釋。對香港人而言,悼念六四之舉存在深刻的歷史記憶與情感聯繫。
惟多年學運之志未竟,中國政治自由與民主化進程遙遙無期。近年來,香港新生代對中國的民族認同逐漸弱化,於自身身份則益加迷茫。一方面,中共政權蠻橫迫害人民之舉不斷地加深其負面印象;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結合商業資本力量,隨著多項融合政策的實施,香港本地文化與原生社會的地域型態正急遽崩解。如此種種造成香港不同世代間,政治認同的斷裂與民族情懷的消弭,當今香港已難與中國建立政治共同體,承擔作為中國人的公民責任。
若說香港人曾經企圖推翻殺人政權的政治實踐已宣告失敗,則不難理解當代港人,提出城邦自治、命運自決,乃至於民主獨立等訴求。其中的路線分歧不全然基於功利考量,委實為政治信念與時空環境存在差異,因此不難發現年輕人對「建設民主中國」如斯反感。強行要求年輕人延續舊有八九學運精神,複製哭崩長城式的紀念儀式,恐怕只會擴大分歧,反而忽略悼念之本意。
討論六四事件,必須先深刻了解香港作為移民社會,政治認同正急遽變化的社會事實。倘若中國因素已經危及香港社會的存續,妄然為歷史詮釋定下基調,無助於反省且延續六四對於當代香港的意義。即便支聯會年復一年地悼念六四事件,亦不代表其能夠壟斷六四事件之於香港民主發展史的解釋權。誠如關信基教授於二零零六年接受《蘋果日報》的訪談中表示,執著六四悼念將有礙香港民主發展,此等重大事件,歷史自有公論。如今中國的帝國行徑壓迫日深,政改等決定香港未來的議題迫在眉睫,我們不能止步不前。歷史不容遺忘,但六四事件也不應該成為港人梳理自身主體性的桎梏。認清其歷史意義之後,便無需為奉承大眾而扭曲信念,反該回顧歷史,接受分歧,持續反思,昂首前行。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第六十三屆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