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卓妍
編/劉璇、鄧蔚藍
「乜香港有男團㗎咩?」自香港男團MIRROR成軍以來,社會開始注視本地男團的發展。男團多為涉獵不同流行文化範疇,如跳、唱、影、視的男子組合,其歷史可追溯至1984年組成的美國五人男子流行音樂團體New Kids on the Block。縱觀香港市場,草蜢、Boy’z亦曾掀起追星風潮。及後,Faith、天堂鳥等男子組合於2014年先後組成,惟均未能於港走紅。成軍不足四年的MIRROR,究竟有何吸引之處,以致十二人能「焫著」香港娛樂產業?下文將探討MIRROR的獨特之處,及其成功原因。
|MIRROR的作品於文化工業的獨特地位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概念由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及麥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出,是指一種特殊的「大眾文化(或稱通俗文化及流行文化)」。文化工業下,文化產品生產目的在於吸引消費,而非僅僅製造者情感、意念的表達。講求效率和標準化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介入文化活動,扼殺了藝術本身所講求的個別化,產出的只是成批的文化複製品。以流行音樂產業為例,主流歌曲的音樂結構和旋律簡單、重複,如「情歌」成了歌曲的固有生產公式,在此之下聽眾亦只能生出機械式的回應。
MIRROR作為香港偶像男團,與日韓「流水線」的生產模式有所分別。以韓國為例,當地娛樂產業發展成熟,偶像歌手於出道前為訓練生,經過數年的訓練,由歌喉、舞姿,以至待人接物都經悉心栽培,可說是「公式化」的產物。相反,MIRROR的成員沒有訓練生背景,多為素人出身,因參與第一季《全民造星》節目方加入團體。雖然於唱跳實力、音樂製作上不如日韓偶像團體,但MIRROR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成員的個人音樂作品並非全然以「規模」、「效率」為準。姜濤的熱門歌曲《蒙着嘴說愛你》以疫情肆虐為背景;盧瀚霆的新曲《EGO》則探討網絡欺凌議題,嘗試以歌曲連繫日常生活;柳應廷的《水刑物語》、《迴光物語》、《風靈物語》三步曲分別帶出臨近死亡、經歷死亡、已經死亡的感覺,寄語人在漆黑之中尋找光線,以信念仰望星空;江𤒹生的新曲《黑之呼吸》配以本地流行音樂中較少出現的硬式搖滾曲風。從云云作品中,筆者不但感受到MIRROR作為表演者的熱誠,更明白成員對突破固有風格的渴望。副隊長江𤒹生亦在訪問中表示MIRROR年資尚淺,希望先聚焦於本地演藝市場,而音樂亦無分地域,但如姜濤在頒獎禮所述,不排除未來衝出香港,甚至成為亞洲第一。《香港的流行文化》一書中指:「商業的本質並非侵蝕創作或實驗的本質,因為只要那物品有人喜歡就有需求⋯⋯成為一種流行商品。」因此,若全言指MIRROR的作品是「文化工業產物」並不厚道,其作品中的藝術性、多變性是有目共睹的。
|MIRROR的各種營銷策略
雖然MIRROR作為偶像男團的生產模式有別於日韓,但營銷策略卻與其相似:
一、勵志故事
從選秀節目《全民造星》的參賽者,不被看好的「雜牌軍」蛻變成萬人迷,MIRROR十二人的追夢故事彷彿在勉勵港人在幽暗低谷中緊抱夢想,心存希望。儘管身於社會流動性低且前路茫茫的世代,只要抓緊信念,總會找到生存空間:MIRROR副隊長江𤒹生不甘當明星背後的舞蹈員,數年前經歷出道失敗後仍奮力一試;成員姜濤視臺灣男歌手羅志祥為學習對象,為成偶像刻苦減去五十磅;縱未知成敗,成員柳應廷辭去記者一職,投入參與《全民造星》,最終不但成功進軍樂壇,更在眾歌手中突圍而出,榮獲新人金獎殊榮。粉絲陪伴MIRROR從素人至踏上演唱會舞台,有感彼此一同成長,更讓港人找到奮力追夢與堅持的動力。
二、人物性格
日本文化學者Yutaka UEDA指出,普遍日韓女偶像都需有得體(graceful)、美麗(beautiful)的外表,並要求有其他特別技能,如談話風趣、歌聲優美、跳舞出色等。而此要求亦應用於男性偶像。以MIRROR成員為例,Stanley以風趣為賣點,自稱「馬鞍山巨龍」;姜濤因其性格之「呆萌」、謙虛以及俊俏的外表,而吸引到大量粉絲。
三、應援模式
現今追捧MIRROR的應援模式亦見韓國應援模式的影子。在韓國,不僅是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即「Army」)具備專屬名稱,基本上全部韓國男女團的粉絲均有專屬名稱。MIRROR的粉絲亦有獨特的粉絲名稱。日本文化學者Yuya Kiuchi又指,日本的男或女子組合需通過產品(productization)來賺取支持,如AKB48會售賣鑰匙扣等「周邊」。於香港,亦有見於《MIRROR One & All Live》演唱會中,後援會及「鏡粉」自發的應援活動把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變成一個大型嘉年華,為偶像準備易拉架、花牌、氣球佈置之外,更印製大量應援周邊物如膠扇、手幅、歌詞卡,以助非粉絲的觀眾認識MIRROR,並鞏固MIRROR粉絲間的連結。
四、成員關係
成員間有趣的互動亦是吸引粉絲的要素。例如Stanley在綜藝節目《MIRROR Go》中對年紀輕輕的姜濤照顧有加,因而得到「大表哥」的稱號。某些成員亦因經常合作或如「糖黐豆」般活動,被粉絲冠上「CP(情侶配對)」之稱,如「ianson」(即陳卓賢與江𤒹生)及「應駿安濤son」(即柳應廷、李駿傑、呂爵安、姜濤、盧瀚霆)。粉絲的「飯拍(由粉絲在偶像演出時拍攝的照片或影片)」不只聚焦於「本命(粉絲在一個男團或女團內最喜愛的偶像)」,反而改為拍攝Ian被逗下巴的一刻、Edan與Jeremy的「friendzone 手勢」,留意舞步以外,亦注視十二位成員的一舉一動。
五、養成系男團
森平崇文指,記錄日本女子偶像AKB48後台情況的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吸引粉絲以外的觀眾,原因在於紀錄片能夠「赤裸呈現」偶像在追夢過程的挫折以及慢慢的成長,故AKB48等「養成系」偶像團體的有趣之處並非在舞台表演,而是偶像「一邊痛苦掙扎、一邊成長的模樣」。同時,MIRROR的經理人花姐曾在專訪中分析「鏡粉」追星狂熱行為與心態,她認為當今世代的觀眾喜歡表演者的棱角,MIRROR從選秀節目一路走來猶如一個「育成計劃」,粉絲見證成員由素人蛻變成一個男團,出道前後的箇中辛酸容易令觀眾對他們產生感情,並以不同方法宣揚自己的偶像。年輕粉絲與MIRROR成員年齡相若,彼此也在為夢想奮鬥,繼而產生同感;年長粉絲則在成員身上重見童真,願陪伴他們成長,於是透過財力支持偶像圓夢。
藉由以上五點,MIRROR成功吸取日韓男團的成功要訣,卻又不失其獨特性。
|結語
「漆黑之中堅持望向光譜。」經理人花姐曾於傳媒訪問中坦言,香港樂迷足不出戶便能欣賞世界各地表演者的作品,如在YouTube上就能聽到「Kpop」。加上香港未有豐厚條件建立重視長線投資的娛樂產業,行業不受大眾支持下,藝人亦面對如低薪水、工時長等問題。面對外憂內患的困境,MIRROR因素人出道、包袱較少而敢於嘗試建立的「男團夢」。筆者期待MIRROR未來的成長,並以作品打破「樂壇已死」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