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投稿】 「下馬看花」展覽回顧-對藝術、社區發展及大學生身份的思考  羅安瑩

在十一月尾,窮藝術在黃克競平台舉辦了第一個校園展覽,同時這展覽也是一個有關西營盤社區的藝術計劃──「下馬看花」的收成。雖然整個「下馬看花」藝術計劃已完結,但也許仍有不少人對「窮藝術」及「下馬看花」這兩個名字感到陌生。作為策展人的我,也希望透過這小小欄位,分享從「下馬看花」得到的成果,讓大家多角度思考藝術、社區發展及大學生身份。10414500_1579393288947015_2581053375553114500_n

甚麼是窮藝術?甚麼是下馬看花?

首先,先簡介我的藝術策展團隊──窮藝術,它於二零一四年成立,由四個港大藝術系女生組成,希望把課堂所學的策展知識實踐出來,並且在港大推動藝術氛圍。第一個藝術計劃名為「下馬看花」,透過藝術帶領港大人關心西營盤舊社區的新發展。名字在成語「走馬看花」中稍作變化,希望港大人離開平日經常乘搭的交通工具(無論是小巴還是巴士,都像匹快馬),親臨社區欣賞美麗事物。「下馬看花」計劃歷時半年,在暑假舉辦西營盤歷史文化團、西營盤的藝術家淋漓、淋浪分享會,以及兩次「慢畫西營盤」藝術工作坊,帶領參加者透過背景知識、居民的分享及自身的五官多角度認識西營盤。而十月尾及十一月尾,亦舉辦了社區展覽和校園展覽,收割參加者在暑假所累積回來對西營盤的看法及感受,放諸在藝術品上,向區內居民及港大同學介紹西營盤。

藝術──是高不可攀還是觸手可及?

對於你來說,藝術是什麼?是一種用來顯示品味的高尚玩意?是一種抒發情感的媒介?還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奇怪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對於沒有受過畫畫訓練或沒有唸藝術系的同學,大多都感覺藝術是相當陌生的事物。香港人多數很追求圖像是否與現實的事物相似,卻總忽略創作過程本來就是一件舒服好玩的事情。在「下馬看花」裏「慢畫西營盤」的參加者,大多沒有接受過正統訓練。我們也要求各人放下對「相似」的執著,而讓自己放任五官,在西營盤街道感受事物,再透過線條、顏色去記錄聲音、氣味、溫度、顏色及時間。有參加者脫鞋踏上正街的中午時分的石屎路感受那溫度,再用紅色繪畫火焰之路。也有參加者留意西營盤特別多厠所,想像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的佐治一旦重生,該去哪一個公廁洗澡。放下別人所謂「美」的標準,重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藝術就能觸手可及。當然,也不是人人對藝術抱有這種想法。在我們舉辦校園展覽期間,也有衣著光鮮的成年人走過來,劈頭第一句直接問:「這幅畫賣多少錢?」知道作品不賣,看也不看展覽便走開了。到底是別人定的價錢重要,還是自己的喜好及看法更重要,這就交由你自己去選擇了。

社區發展──新一定壞?舊一定好?

大家也留意到,港鐵現已在西區通車,而社區發展亦是「下馬看花」所關心的事情。作為區外居民,我自己擔心香港碩果僅存、免受商場污染的舊社區也將會隨港鐵出現而消失。從私人豪宅、高級酒吧及咖啡店逐漸進駐,正街的扶手電梯於近幾年建起的跡象,推想政府或想趁著交通發展打造西區「蘇豪區」,因此厭惡帶來商業氣味的港鐵。然而親身訪問區內居民時,他們卻滿心期待港鐵的到來,甚至蒸籠店的老闆說「等了十多年,終於等到出入方便的日子了!」至於正街的扶手電梯的設立,的確迎合了區內人口老化的需要,速度也比中環的慢得多。不禁思想,公眾對「懷舊」的偏好會否有時也遮掩了自己看事物的眼光呢?十幾年前,有誰不希望離開濕漉漉的街市而轉向貨品齊全且衛生的超級市場買菜呢?厭惡新發展,偏好舊事物,會否也是一種在特定時代受著環境的壓迫而發展出來的情感呢?超越對新與舊的二元對立思考,把眼光放在生活的需要上,或許會啟發我們對社區發展有更多想法。

大學生,你的好奇心呢?

在舉辦展覽期間,無可避免有失望的時刻。原因是在黃克競平台舉辦校園展覽時,絕大部分學生匆匆走進飯堂或直接走過大學街,而對展覽視而不見。而港大生這種對身邊事物失去好奇心的態度,使他們一直忽略僅在一街之隔的西營盤社區。其實,我們並不要求每個人都讚賞或認同作品的想法,可是我們很希望港大生不要只把眼界縮窄到只有校園生活或社會制度底下的工具。大學生其實是社會最自由的一群人,沒有受工作壓迫,也沒有考公開試的壓力。若不趁著青春,燃點那把曾被考試壓迫到幾近熄滅的好奇心之火,將來就更沒機會了。

順帶一提,如果有興趣參與藝術策展工作,請上ARTSEEKER窮藝術FACEBOOK PAGE,與我們聯絡:www.facebook.com/artseeker

下一則
上一則
2015 年 2 月 3 日

關於作者

學苑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