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專題社會文化置頂

香港街頭書法智慧嘅承傳 —— 專訪「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李健明

2019 年 2 月 5 日

訪、文 / 陳凱瑩

人類嘅語言係源自特定嘅文化環境以及經驗累積所約定俗成,當語言同人類社會嘅文化特性相互依存影響,語言就會擁有一個民族嘅文化特徵,而佢本身嘅社會性同創造性亦令到語言具有文化承傳嘅能力。字符係表達語言嘅符號,字符嘅承傳同演變令到一種語言能夠跨越時空噉承傳至今,每種字符嘅發展都源遠流長,由上古嘅結繩記事到而家以文字表達語言,當中嘅結構變化都印證咗人類對於美嘅追求同堅持。

每種審美活動都源自生活,無論係人類不以為然嘅動作,抑或寫自每一個人手嘅字體都係一種審美活動。每一個人都係美學發展嘅奠基者,每一代人都為文字研究付出努力,我哋嘅思維喺字裡行間跳躍,每筆每劃除咗遵循自覺美學嘅規律亦同時適應社會需求,係一種人類自古已有嘅智慧。恰巧喺香港七、八十年代嘅時候就有一位積極於字體創作嘅書法家李漢,或者當初佢寫書法只不過係為求生計,但係隨住時代嘅演變,佢嘅街頭書法已經成為城市嘅面貌,甚至去到而家變成咗香港歷史嘅印記,雖然呢位書法家已經不在世,但係依然有珍惜香港傳統文化嘅香港人希望可以將佢嘅書法智慧繼續承傳,藉住字體復修去保護面臨消失嘅李漢手寫字體,佢就係今次專訪嘅主角:「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嘅負責人李健明。

一切源於寫字佬同招牌佬嘅緣分

李健明而家從事緊招牌製作同印刷嘅工作,佢既唔係一位字體創作者,亦唔係文化藝術工作者,問到點解會有復修李伯字體嘅計劃時,佢就話:「我老豆都係整招牌嘅,佢喺七、八十年代嗰陣就已經開始搵李伯寫字(為招牌寫字),初頭都係寫字佬同招牌佬嘅關係,但係去到後來唔知係咪因為大家都姓李,變得好好傾,後尾就做咗好朋友。」二人由顧客同僱主嘅關係變成好朋友,當時李伯甚至冇收佢哋錢幫佢哋寫字。

其實七、八十年代嘅香港要整招牌一啲都唔容易,以前冇電腦就冇得打稿畀啲客睇,招牌廠就需要整一份手稿,然後再畀寫字佬寫字,再將份稿貼落膠片然後自己用手鎅,鎅完再貼落塊招牌度;又或者以前嘅人仲會自己現場擔梯用粗毛筆或者油掃喺牆上寫招牌,由於以前所有招牌都係人手做,所以寫錯字嘅情況好常發生。

一直到九十年代左右,李伯有咗退休嘅念頭,就有計劃噉想留返啲字畀佢老豆繼續整招牌。而當李健明知道李伯想退休,亦都希望可以將李伯嘅字流傳後世,於是佢喺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復修李漢嘅字體。但係礙於當時電腦勾字嘅工序比較繁複,而且靠電腦自動掃描字嘅外框會令到個字失真同走樣,所以做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就冇繼續做。直到2015年尾嘅時候,李得知原來台灣有將手寫字轉為電腦字體嘅服務,於是李就拜託台灣公司幫佢將嗰幾千個AI檔案轉做一個字體檔案。點知台灣公司知道李做緊復修香港街頭字體嘅計劃,所以一個仙都冇收就幫李整咗一套字體檔案,仲教埋李點用套字體軟件,等佢可以自己新增啱啱整好嘅字體落去。

對字體過份熟悉嘅審美疲勞

李健明話李伯當時留低咗兩套字體,分別係楷書同隸書,而佢而家復修緊嘅就係楷書。楷書係比較常見嘅字體,「就算我係一個唔識寫字嘅人,憑我平時見得多,都可以將未完成嘅字砌返出嚟,配合返個美觀嘅感覺。但係隸書就好唔同,第一我可能真係要識書法先可以砌到啲未完成嘅字,二嚟我見得少,同埋李伯只係留咗大約二千個字左右,所以要復修隸書對我嚟講相當困難。」復修嘅其中一個難處就係要造字,一套完整嘅中文字需要有一萬三千個字,而且中文字無窮無盡,李伯根本冇可能寫晒全部中文字,所以就需要李健明砌返啲冇嘅字出嚟。

除咗喺復修過程中需要造字之外,審美疲勞亦都係李健明面對嘅其中一個問題。佢由九十年代嘅時候已經開始緊字體復修計劃,就算中途停止咗,由佢2015年重新復修之後就差唔多日日對住啲字,「因為對啲字太熟,我竟然對套字麻木咗。」佢會反覆認為套字唔夠完美,於是喺呢啲時候佢就會決定停止復修一段時間。李話復修計劃中每一個版本都有佢嘅修改空間,但係佢希望可以定一個時限畀自己,如果唔係就永遠都唔會做完。

李漢港楷 —— 你看港街

以前冇電腦嘅年代,手寫字對整個印刷工業都好重要。李健明話以前嘅上海街或者皇后大道嗰邊差唔多全條街都俾招牌字覆蓋,「我覺得招牌嘅內涵好豐富,大到霓虹光管幾層樓高嘅係招牌,細到砵蘭街一支光管嘅都叫招牌。」李認為李伯嘅手寫字係一種傳統嘅智慧,除咗字體本身嘅美學之外,功能性對於招牌製造業嚟講反而更加重要。李伯嘅字體其中一個特點就係佢差唔多全部字都用連筆,係一體成型嘅字體,好少會分開兩三個部分,呢種連筆字體對招牌製造業嚟講非常方便,令佢哋唔會將啲筆劃貼錯貼反。

李健明覺得,李伯確實為香港嘅手寫招牌付出咗唔少,巷頭巷尾都可以搵到李伯嘅筆跡,佢甚至為李伯嘅手寫招牌整咗個「李漢招牌地圖」,仲幫李伯寫嘅楷書改咗個食字名叫「李漢港楷」,表示李伯嘅書法代表香港之餘亦顯示出當時李伯手寫招牌嘅盛行。雖然去到2010年開始政府嚴格規管招牌,好多大型招牌都已經拆晒,而且唔少舊區因為重建,已經冇晒嗰啲有騎樓嘅建築,令到而家可以搵到嘅手寫招牌已經寥寥可數,李指無疑見到字體嘅影響力比以前細咗好多。因此李健明希望將承傳到李伯嘅智慧之餘,佢表示因為見住而家香港嘅手寫招牌越拆越多,趁仲未「瀕臨絕種」嘅時候,希望市民可以抬頭望吓,多啲留意承傳著香港歷史嘅招牌。

招牌作為香港嘅城市記憶

手寫招牌買少見少,而家電腦製嘅招牌卻陳出不窮。李健明成日走訪舊區尋找舊招牌嘅蹤跡。手寫招牌承載住嘅唔單止係一種舊香港嘅美學,而且保存住舊香港嘅回憶。香港招牌嘅不拘一格、零碎同唔統一,組成咗香港嘅街道語言,亦代表住一種身分象徵。所以而家李不時會影低街頭見到嘅舊手寫招牌,希望趁舊招牌仲存在嘅時候,紀錄低每個時代嘅特色。

「而家香港拆咗好多大型招牌,剩返啲細嘅,雖然香港嘅景觀係整潔咗,但係咁樣反而冇咗香港原本嘅個性。」李用台灣嚟做比喻,佢指而家嘅台灣街道有一種雜亂,亂中有序都係一個城市嘅特色,對佢嚟講而家嘅香港好似過於整潔,佢表示一個城市有特色好過潔癖。但係始終唔同時代有唔同嘅街景,城市嘅變化無法改變亦都無辦法唔接受,但係各人都有唔同嘅喜好,李認為就算城市演變都阻止唔到佢忠於自己。佢認為保存一個城市嘅文化傳統好重要,每個城市都有佢嘅特色,雖然自己嘅力量好細,但係做得幾多得幾多,而佢所復修嘅李伯字體終有一日都會公諸於世,「就算到時候真係變,始終每個人有唔同嘅角色,做咗自己嗰份先囉。」

對得多香港嘅招牌,李直指自己對香港嘅認識深咗,當佢接觸得越多,慢慢就唔會剩係睇個字靚唔靚,反而更深一層去睇以前啲字點寫同埋了解多啲當區嘅文化。近呢幾年李開始搞唔同嘅導賞團同工作坊同大家分享字體嘅知識。被問到點樣保育繁體字嘅時候,李反而指自己嘅職業同復修字體期間都係做緊有關繁體字嘅工作,「或者調返轉嚟講,其實我已經不知不覺噉做緊呢樣嘢。」

無論係招牌定係字體,都係一種視覺語言,香港嘅招牌曾經勾勒出香港嘅面貌,招牌唔單止係一種語言符號,更加代表咗香港人嘅身分同生活文化。招牌本來只係懸掛喺外牆嘅死物,但就成為咗跨越幾個時代嘅人嘅溝通工具。從前嘅手寫招牌抑或霓虹燈招牌,或許曾經為香港街道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嘅街道景觀,構成咗一種香港獨有嘅浪漫視覺。雖然而家嘅香港街道已經變得物是人非,但係李健明對復修字體嘅堅持並唔係要香港人懷緬從前,而係希望香港人可以記得本土嘅文化印記,令香港嘅本土文化可以進一步昇華。

下一則
上一則
2019 年 2 月 5 日

關於作者

學苑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