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駿樺
黑膠唱片近年重新在全球各地掀起熱潮。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 2020 年中期報告顯示, 2020 年頭半年的黑膠唱片銷售額為 2.321 億 860 萬張唱片,為 34 年來第一次在銷售額上勝過只佔 1.299 億美元的 CD,其次為卡式帶。而本年度的 Record Store Day 亦吸引了不少人購買黑膠唱片,在一周的活動裹成功賣出 82 萬張。至於香港,自從 2018 年 HMV 和 Hong Kong Records 倒閉後,本地開始多人留意獨立唱片舖。但是當連鎖唱片舖都捱不住的時候,獨立唱片舖能否取替連鎖店的角色,或只是下一輪被淘汰的音樂產業?是次專訪找來 Analog Dept. 的 Jan 為我們講述一下自開業以來,香港唱片舖近年的變化和經歷。美元,總計賣出了Analog Dept. 位於觀塘工廠區明生工業大廈,上到 2 樓就會看到面前有一道黑色大門。按下門鐘, 一刻後就會有職員開門。穿過大門,走進「L」字型的店舖,率先會見到右邊有一個巨型玻璃櫃, 裡面擺著不同的收藏品,排得密密麻麻地讓客人欣賞;左邊會有一個 2 米 x 4 米的木櫃擺放着唱盤、唱片保養品等配件。繼續走然後轉個彎,就會見到一排排裝着黑膠唱片的木箱。這裡的唱片類型林林總總,從小眾獨立音樂到流行音樂:落日飛車、Nirvana《Live and Loud》演唱會的黑膠唱片、 Billie Eilish 《My future》都有,算得上是百貨應百客,只要上來花點時間探索一下,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心頭好。而店舖的盡頭擺放著一幅巨型馬賽克版的 Girl with the Pearl Earrings,玩味十足,為整間店舖加了復古混合現代的元素。
由幕後做到幕前 「出到糧當賺咗錢」
Jan 中學的夢想是從事唱片業,自畢業後就入行,一開始在連鎖唱片店舖工作,其後受邀請到唱片公司進行幕後工作,處理造唱片的內部事務。十年前,Jan 離開唱片公司,由從入行多年累積的人脈中入貨,到在朋友圈中為朋友訂購黑膠唱片,和其他從事唱片行業的朋友做到現在的 Analog Dept.。
「自己本身好中意聽歌,24 小時都要聽,沖涼會聽,跑步都會聽,而自己本身都會買實體碟。之 後自己就諗:點解唔自己做呢?又有人脈,又做咗好多年,熟悉入貨門路,而且黑膠唱片呢樣嘢你唔做,10 年後可能想做都無得做,因為實體唱片喺未來分分鐘會消失。既想保留黑膠唱片,自 己又有相關經驗,於是就開始經營呢間店舖。」
Jan 坦言,自開業以來到現在唱片舖基本上都沒有甚麼盈利,純粹以「出到糧當賺咗錢」的心態繼續經營。他表示現時大部份賣唱片的店舖都是難以賺取利潤,自己一開始在工廈營運,客源較少,盡量想留住每一個客戶,死守著這間店舖。Jan 盡量都會先聽過所有音樂,再經篩選才入貨,亦賣一些非主流的音樂。他指很多時候,特別是頭一、兩年都會因沒有人買一些自己想介紹的唱 片而滯銷。
「你介紹完啲音樂,人哋會 like,會去嘗試聽,但係去到最後未必會買實體碟。但係有時你唔擺一兩張喺舖頭預備人地即刻嚟買唔得,因為香港人嘅心態好急,有啲佢哋有時未必要,到一想要嗰陣就即刻要比到佢哋。」
他亦提到自己曾經嘗試在店舖賣 CD,惟沒有顧客有興趣,可見 CD 這產品經已被市場淘汰,故自己都未必會再買入 CD。直至近一兩年開始興起黑膠唱片,才開始多人留意他們。
黑膠唱片對每人價值不同 希望保留黑膠文化
即使有時候出現盈虧,Jan 都希望保留一個實體的文化載體,他覺得黑膠唱片來到這個年代仍能保留是因為唱片本身的價值對每一個人都不同。「有啲人係追求聲,覺得聽黑膠個聲真實好多同質感勁好多。有啲人係好鍾意隻碟,想擁有佢擺喺屋企,變成拎上手嘅一個感受,而唔係就噉撳一個掣。」Jan 表示自己希望聚集一群喜歡聽黑膠唱片的人,維持下去,並推廣一種「慢活」的生活 態度,可能在晚上用少少時間,放一張黑膠唱片,慢慢享受音樂,其實都是生活上的一種樂趣。
此外,Jan 亦認同黑膠唱片的封面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他透露自己以前都不會常買入黑膠唱片, 當看到有紀念價值的黑膠唱片就會買一張,例如自己有一張《La La Land》的藍色黑膠唱片是紀念和前女友一起看過這套電影,又喜歡電影,於是就買了下來。確實,現時製作黑膠唱片都會在唱片封面下功夫,特別是獨立樂隊,他們的唱片會更具藝術感。今年 3 月,本地插畫師門小雷就為 《Tokyo Beethoven》的封面設計,令唱片更加吸引。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近期亦與美國獨立搖滾樂團 Yo La Tengo 聯手推出《Sleepless Night》,提高了唱片的收藏價值。因此,黑膠唱片並不單純是音樂,有時候更是結合了視覺的藝術品。
獨立唱片舖有好有壞 可以賣自己喜歡的音樂
分別從事過連鎖唱片店和正在營運獨立唱片店的 Jan 認為兩種店舖各有各好。連鎖唱片店賣一隻唱片,能夠取得更多的數量,地點比較方便,到貨亦會比較準時,過往有歌手或樂隊出碟,很多歌迷都會即日在店舖外排隊購買,因此一定要準時出貨。相反,獨立唱片舖雖然一隻碟的數量較少,而且每次出唱片的數量有限,在全球競爭下未必得到很多貨,但有更大的自由度來賣自己聽過,覺得好的唱片,相對上店內產品的質素會更高,而且不會有準時到貨的壓力。
至於有沒有需要轉賣主流音樂去維持收入,Jan 表示店舖都有售賣流行音樂,主流音樂的唱片,特別是近期,但目的並不是賺取更多利潤。他認為很大程度上,流行音樂都有很多高質素的唱片, 自己聽過後覺得好就會賣。此外,當有鍾情於流行音樂的客人想買唱片,他都會入貨,但未必會大力宣傳。他指一間店舖一定要保留自己想賣的產品,起碼有 6 至 7 成是自己喜歡的唱片才算是 正常。
唱片製作成本有高有低 香港近年仍有歌手願意嘗試
在店舖裡面放著不同種類的音樂,有 70 年代的藍調唱片,亦有近期新興的外國獨立樂隊的唱片。即使每一張都是黑膠唱片,但質素都各有不同。有些唱片是用傳統類比(Analog)的音源來製成,有些就是用一些數碼(Digital)音源的模底的重製音樂(Remastered music),聽上來有明顯分別。Jan 指出製造黑膠唱片的成本有貴有便宜,例如製造 1000 張,成本由幾萬元至幾十萬都有,但質素上就會有分別,視乎那名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願意投入多少資源。
至於香港,Jan 表示過往若有黑膠唱片推出,都是由「大卡士」的藝人製作,例如林憶蓮早前出的黑膠唱片是掛著「Hi-Fi」的標籤,因為重製音樂的後期處理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到最後出來的質素當然好,但價錢難以負擔,只適合擁有昂貴音響的「Hi-Fi 友」。 不過近年,香港本地都有不少有實力的歌手推出黑膠唱片,例如已逝世的盧凱彤、岑寧兒等,當中張敬軒的黑膠唱片更賣斷市,但本地黑膠唱片的數目當然比 CD 少。製作黑膠唱片不論對藝人的音樂能力或是錄製的質素都有要求,客人未必會花三至四百元買一名剛出道四至五年的藝人推出的唱片,因此不少唱片公司都寧願停留在 CD 的階段。
以社交媒體與黑膠迷互動 慨嘆港人沒有正確看待音樂 價值
在現今香港經營唱片舖絕非易事, Jan 身為年青人,他知道如果要令更多人知道黑膠唱片,就必須在社交媒體上下苦工。現時 Analog Dept. 的 Instagram 帳戶有八千多名追蹤者,已有一定的關注人數。主理社交媒體的 Jan 會定時發文,介紹自己覺得好聽的 音樂,並不定時講一下黑膠唱片的吸引之處,期望有人會嘗試聽黑膠唱片。除此之外,不少黑膠迷會在光顧店舖後將新到手的唱片放上自己的社交媒體並標記自己,不但可以幫自己做免費宣傳,亦都可以增加自己與顧客的交流。
「個人嚟講,我自己好中意聽 John Mayer 嘅,就會係介紹佢隻碟嗰陣講下佢嘅故事,等多啲人可以知多啲關於佢嘅事。出完 post 之後就賣多咗好多,個手法係寫嘢,以前有舖頭都會有做類似嘅嘢,比如旺角有間小店都會有做,將每一隻碟嘅介紹寫喺每一隻碟嘅紙上面。但係未必做到好多人知,未必擅長利用社交平台幫自己宣傳。而家多咗 social media,買家同賣家就會多咗溝通,從而係網上有個連繫。」
雖然近年社交媒體為店舖帶來了很多年輕的顧客,亦增加了唱片的銷量,但 Jan 仍感嘆香港人未 有養成一個正確對待藝術的價值觀。「香港對藝術嘅文化一直都唔太好,唱片同音樂都係一門藝術,香港人點樣對待佢呢?不嬲都係好差,好流於表面。比如一個外國好出名嘅插畫師嚟咗香港做展覽,好多唔識藝術嘅人都抱住『人去我又去嘅心態』去打卡,但係一過咗呢個熱潮,背後又會有幾多人會真係追落去呢啲文化?相較之下台灣可能會做到。呢個問題係出自教育上面,香港人唔會花金錢去嘗試聽音樂,畀得錢嘅一定係買啲好出名或者好掂嘅音樂,相比起一啲冇咁多人支持嘅歌手,就會聽下就算,唔會比錢支持,好受明星效應影響。引申到點解香港咁難喺音樂產業上面追得上鄰近地區,一係音樂串流平台太方便,二係香港人由細到大對於應該點樣對待藝術 項目嘅意識都好薄弱。唔係音樂都好,即使紙媒都無人去同你講嗰樣嘢嘅價值,但係台灣不嬲都係做緊。香港人好普遍都覺得音樂係唔使畀錢,但係呢個價值觀係錯,可能係因為人未經歷過 CD 年代。但係諗深一層,歌手或者樂手去錄一首歌,需要嘅練習同埋工序都好費時同埋費心力。一 隻 CD 講緊一百幾蚊,除開都係十幾蚊一首,但係好多人都會話貴,呢個係香港人嘅心態。」
到最後,被問到唱片舖在香港還能生存多久,Jan 回答我們:「唔知,喺香港真係好難講,出年可能見唔到我哋。香港人太三分鐘熱度,而且對藝術嘅價值觀唔太正常。」
結語
一隻唱片的誕生,由樂手、歌手、作曲、填詞、錄音、後期製作,都極花時間和創意。不論一張唱片來自本地與否,都有着它本身的價值並值得我們付出一點金錢來支持背後的創作人。在這個甚麼事情都掛上「本土」兩字的時代,本地歌手需要大家的關注外,亦要大家經濟上能讓他們有 更大空間去做不同的嘗試,做出更好的音樂,必須要這樣做,香港音樂才能慢慢地進步,吸引更多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