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曉霖
戲院關閉數月,終於二月下旬重開,港人歷經數月以來的戲院禁令,對網上娛樂媒體需求固然大增,趨之若鶩「課金」媒體頻道及訂閱網上串流平台。娛樂媒體需資金營運,新聞媒體同是。可是對同作為媒體之一的新聞媒體,卻沒多受青睞。
造成此等偏好分歧或許是認為前者為「內容創建者」(content creator),所製作的為原創內容,支持版權故值得付費支持,道理就如購票到戲院看戲。然而新聞媒體所發放內容多以新聞為主,評論專欄為輔,或會認為新聞只是重述社會動態,本質並非「創建內容」。再者新聞應以大眾利益為依歸,故其內容不應收費,免淪為只屬付費客戶的消費品,而無能力付費的人則不可瀏覽,遂失去知情權或只能瀏覽質素參差的報道。此前提下便會促成願意付費訂閱娛樂媒體,但新聞媒體無人問津, 出現訂閱者圍爐取暖的境況。
訂閱情況
免費新聞媒體崛起令大眾於付費訂閱前思前想後,大眾歷來能免費獲得媒體資訊,社交媒體、電視或網上媒體提供的免費新聞資訊觸手可及,成為大眾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路透社於2020年的研究顯示英、美、德等六國均有更多讀者以社交媒體、電視作為接收來源,而紙媒則有下跌趨勢。反觀本港,超過80%市民同以電視作為主要新聞來源,其次為電子版報紙,位居第三的為漸趨普遍的社交媒體,收費的紙媒或網上媒體則不處於三甲之內。再者免費媒體內容多與收費媒體無異,所以只要有免費新聞媒體,有部分讀者便安於從便利的免費新聞媒體接收資訊,收費新聞媒體便無法吸引更多客戶瀏覽同等的新聞資訊。路透社研究中亦有提及挪威的新聞閱讀情況,當地有約45%的讀者願意付費訂閱新聞媒體,位全球之冠,比美國的20%更多出一倍,原因是因為當地免費媒體有較多制肘羈絆,而民眾也較關心時事,故更願意付費訂閱新聞媒體。另外,挪威及美國有較多讀者同時訂閱多於一個新聞媒體。
隨着網上串流平台如Netflix、Spotify等娛樂媒體發展成熟及愈趨普遍,更多人寧願選擇付費訂閱此等娛樂平台,而非新聞媒體。若反正瀏覽免費新聞媒體也能獲得同等資訊,有更多人便選擇付費支持電影、音樂等網上平台,但從不考慮新聞媒體。2013年至2019年年間,願意付費訂閱新聞媒體的讀者也只有少量升幅。科技時代來臨,可供訂閱的產物目不暇給,於訂閱網上娛樂媒體後漸現「訂閱疲態」(subscription fatigue),意指對於訂閱多個平台感到疲憊,故止於訂閱娛樂媒體,新聞媒體並不在消費範圍內。此等情況於年輕一輩尤其明顯,45歲以下的受訪者中,有35%及15%的受訪者分別選擇付費支持網上影片及網上音樂,反之只有7%選擇付費支持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資金下跌
正如所有媒體,新聞媒體同需資金營運。但缺乏付費讀者則令收入大減,更遑論依靠廣告賺取資金。社交媒體用戶持續上升,上文提及社交媒體作為嶄露頭角的新聞來源,香港有接近40%讀者從臉書接收資訊,當中的演算法能更精準及有效為讀者帶來貼身打造的廣告,故廣告商看準商機,轉移陣地另覓地方銷售,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美國新聞媒體公司如紐約時報、《今日美國》(USA Today)母公司甘尼特公司(Gannett)於2020年廣告收益便下跌了接近40%。同年,社交媒體的廣告收益則上漲了20%。
新聞機構的第一收入來源為廣告,第二為產物如報章書本的銷售,第三為機構擁有者(ownership)的投資。若首兩項資金來源皆下跌,擁有者又無法獨力支撐機構日常編綵工作運作,新聞機構整體收入便走下坡。以澳洲為例,澳洲印刷媒體業由2005年迄今收益下跌75%,導致不少當地媒體機構倒閉或裁員。故澳洲政府實施「新聞媒體議價法」,規定科技巨頭臉書、谷歌在分享當地新聞媒體的內容時,須付出一定價錢,以支撐當地新聞業運作。臉書不滿當局決定,隨後封鎖當地新聞機構、慈善組織,甚至提供緊急服務機構的臉書專頁。澳洲市民對臉書的舉動感到憤怒,認為一夜之間失去了許多可靠資訊,只遺下一堆假消息或未經證實的資訊於臉書流傳。由此事除了可見新聞業岌岌可危,更見人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倚仗免費社交媒體分享新聞以獲得資訊,但這些資訊本源自傳統新聞媒體,只是隨後播及各大新媒體,成為群眾瀏覽新聞的新途徑。
相似情況亦見於法國,疫情之下,媒體業受挫,法國政府為了鼓勵市民訂閱報章雜誌,首次付費支持任何提供一般或政治新聞的報章、雜誌或網上新聞媒體,並持續訂閱最少12個月的市民,可獲減50歐羅的稅金,相等於港幣約470元。立足本地,本港同新聞媒體業同陷入寒冬,經歷收益下跌的苦況,早前《蘋果日報》也陷入經濟營運危機,母公司壹傳媒9年來虧損金額超過26億元。本港新聞媒體沒那麼幸運可獲政府大方幫忙,故當時各界人士呼籲民眾訂閱《蘋果日報》,其後也有大小企業,甚至升斗市民於《蘋果日報》頭版及內頁投放廣告,支持當時被警方大肆搜查的壹傳媒。幸得讀者支持,壹傳媒於2020年底虧損得以收窄。
新聞有價
縱然大眾皆有知情權,但付費新聞媒體所供予的絕非一般普通新聞資訊,而是費盡時間心血的整合及分析工作。常言道記者工作儼如偵探,固然民眾有知悉社會生活大小事的權利,但當查案的責任落於別人手裡,經對方努力而結果水落石出時,那就不是免費工作。
香港電台《鏗鏘集》及Now新聞台《經緯線》於2020年紐約電視電影節皆榮獲殊榮,得獎作品包括《中國式創造》及《元朗黑夜》等新聞紀錄片。同年《鏗鏘集:反修例運動系列》也榮獲第24屆人權新聞獎。可見香港不乏獲國際肯定的免費優質媒體內容,縱使觀眾可從電視或網上免費瀏覽得獎內容,但當中新聞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可媲美付費媒體內容。港人一直都被免費媒體所寵,或許早以習慣免費觀看此類偵查式新聞內容,或視為必然。然而免費優質媒體內容絕非必然,為了背後製作所花的精神、時間而付費支持也是再合理不過。
新聞媒體應以大眾利益為依歸,法國法例要求出版媒體必須提供其資金來源,及其股東的相關資料,包括有否投資其他企業,從而增加透明度,確保新聞媒體著重大眾利益,編綵角度不偏好股東一方;甚至若該媒體果真向股東獻媚,讀者亦可從資金內源分佈得知該新聞報道偏頗失實,偏好甚麼人士。媒體編綵獨立自主是一貫以來的優良傳統,倘若訂閱人數多得足以支撐新聞媒體,從而免於接受或許包括政府在內的股東投資,則便可確保媒體不受股東控制,真正從民眾角度出發,達第四權之效監察政府,針砭時弊。反之,如果訂閱人數少得不足以支撐新聞媒體營運,轉以大量接收股東資金,則會教人不禁憂心該新聞媒體會否淪為投資者的喉舌。
後真相時代悄然步至,互聯網成了未經確實資訊及謠言的搖籃,武漢肺炎肆虐下更令全球群眾釐清確實消息何等重要。而傳統新聞媒體便擔起了報道真實資訊的責任。付費新聞媒體所提供的卻是更全面及方便的報道,予以讀者對社會大小事更透徹的解讀。以端傳媒為例,以資訊圖表(infographic)、多人深入專訪等形式可讓讀者得到周詳的資訊,其中所付的努力實在教人敬佩。訂閱除了可支持媒體日常營運,更是鼓勵更多新聞媒體製作深入調查的報道,以不同角度剖析複雜的社會事件。
踏足2021年,縱然香港抗爭事件迎來低潮,但全球各地因不同政治事件而牽起的抗爭之火有些逐漸燃起,有些熾熱依然。相信有更多民眾悟到政治與生活互相交織、政治原來與我們息息相關。要接觸並理解政治,還須透過新聞媒體這塊鏡片。再援引路透社研究,於已訂閱收費新聞媒體的讀者中,有80%至90%稱會繼續訂閱;一半讀者稱當免費媒體變得寥寥可數時,便會考慮付費訂閱新聞媒體。此數據與網上娛樂媒體的訂閱情況類同。然而若新聞媒體所承受的政治壓逼愈趨嚴竣,堅守新聞原則的免費媒體所剩無幾之時,引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一句,倘若港人仍然寄望免費瀏覽新聞資訊,屆時新聞媒體選擇只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