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第三回下冊《失據》

以「進退失據」形容香港人近幾個月嘅集體感覺非常貼切。「進退」、「失據」,顧名思義即係行前又唔係、退後又唔係,行事陷入困境繼而變得不安。就派生義而言,「進退失據」亦有準備不足,倉卒行事而張皇失措嘅意思。失據並非單純指「立足之地逐漸收窄」,同時亦反映心靈上嘅無所依歸。步入後極權年代,比起政權嘅直接打壓,我哋更常面對內心嘅掙扎、自我懷疑,眼見社會嘅種種不公義、作惡之人卻得以善終,我哋點樣能夠調和心中嘅不安?
縱觀世界就會明白我哋並不孤單,古今、世界各地都有人與我哋有同樣嘅經歷,有成功走出漆黑嘅隧道嘅、有失敗後至今仍在嘗試嘅。但我始終相信,就如東歐鐵幕倒下噉,看似係一連串偶然驅使,事實上卻係歷史嘅必然,當條件充分,一切自然地就會發生。就此,今期《學苑》希望繼續同大家剖釋現況,等大家借鑒歷史探討未來嘅路向,助各位讀者裝備自己,喺呢個動盪嘅時代可以少一啲「進退失據」、患得患失嘅感覺。
下冊《失據》包括一篇社會新聞專題、專題版以及文藝版。「以抗疫之名」新聞專題記錄政府以抗疫為由,以《衛生緊急法》僭建權力、強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不斷封區檢測、打壓醫護權益等,輔以佐敦首次封區嘅圖輯,希望提醒讀者喺對抗武肺疫情之餘,亦謹記關心公民權益。
專題版方面,〈您走了,而我卻還活着——倖存者的愧疚〉一文解釋倖存者愧疚嘅成因,並探討在社會氣氛壓抑下,感到內疚嘅倖存者該如何自處;〈以口述歷史來記載香港人的共同經歷〉則寫到當言論、出版自由日漸萎縮,記述歷史漸變得困難,口述成了好好記錄及保存歷史嘅方法。〈新聞有價——訂閱新聞媒體之決擇〉一文則說明付費訂閱新聞媒體在現今社會嘅重要性。最後〈兵臨城下 民主幻滅——緬甸政變輪迴簡史〉簡述歷來緬甸嘅政治變遷,發現歷史不斷重覆,當中嘅過程又如何釀成今天嘅政治局面。
評論版〈《進擊的巨人》——仇恨森林中的民族鬥爭〉一文,透過人氣漫畫《進擊的巨人》反思民族鬥爭同仇恨螺旋,究竟有無真正嘅惡魔?當後代被逼承受罪孽,我哋又如何走出仇恨森林?文藝版方面,〈電子遊戲是藝術〉一文從歷史、畫面、配樂等方面說明電子遊戲並非單純嘅商品,而係藝術品;〈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描述名畫家波提切利嘅著作如何反映文藝復興時代嘅社會,佢嘅畫作又如何刻畫當時嘅故事同背景;而文藝創作〈預感〉一文,則由兩名大學生嘅掙扎及無奈反思抗爭嘅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