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安法生效、大搜捕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滲入學校,大部份家庭茶餘飯後嘅話題必定包括一句:「喂,你走唔走?」
今期《學苑》以「渡」為題,既係記錄香港人喺混沌時局中載浮載沉,同時希望探討到底有咩留下嘅原因。留下,又有咩價值可以守?
苑論將探討判斷力喺呢個時代下嘅重要性。而本刊嘅新聞部份分為「大學」以及「變革香港」。〈專訪前學生會會長葉芷琳:大學學生會的身分和責任〉、〈無光朔夜裏走過的路〉同〈科大停學風波:重思學生會定位和前路〉三篇文章分別訪問咗港大、中大同科大嘅前學生會成員,讓讀者了解現時大專學生會嘅處境,同時探討學生會嘅前路;而〈大專學界選舉投票率偏低〉整理咗近年學生會選舉嘅投票數據。「變革香港」內嘅〈2021立法會選舉改制〉同〈無力時代下,保留最後的信仰——記初選 47 人案〉則會梳理立法會選舉改革以及四十七人案嘅爭議。
移民者通常都會以「噉你仲可以做啲乜」嚟質疑留港嘅意義。喺專題方面,本刊嘅「見國」正呼應時代嘅浮沉,討論我哋今日仲可以做啲乜。〈迷失的一代〉記錄咗身處香港嘅年輕人會如何看待依片土地,以及我哋嘅迷惘。有見社會運動熱潮衰卻,〈留下的覺悟:寂靜時代到臨時〉重新思考「香港已死」依句說話。〈農業與我們的距離:平靜的抗爭〉則探討農業對於今日香港嘅意義。〈神必須從高台墜下〉一文嘗試反思人有冇神化領袖嘅傾向。
與此同時,部份移民者表示自己喺異國仍會教導子女廣東話,但噉樣足以傳承香港文化嗎? 本刊「香港文化係乜?」嘅部份並唔係嘗試去定義文化、箝束佢流動嘅本質,而係想帶領大家用更廣嘅角度去看待香港文化嘅特性,思考佢嘅意義。〈文化好撚難〉一文會借簡單文化理論,嘗試回應廣受爭議嘅文化難題。而〈我好鍾意返工呀!〉則有見喺2019年嘅不合作運動中港人好想返工嘅現象後,希望探討依種文化嘅形成同演變。〈亂世有種文化:社會運動與生活〉一文點出社會運動激起港人對香港文化嘅重視,呈現出香港文化嘅可變性。喺樂壇方面,〈將死未死:香港獨立樂隊〉 討論香港獨立音樂如何屢屢喺逆境中自強,〈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焫著香港娛樂產業〉則向讀者介紹香港男團嘅獨特性。〈戲劇是否只是創作者的自我高潮?——專訪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 則探討劇場與社會嘅關聯。而〈舊路〉一文比較「光輝歲月」同今日嘅香港文化產業所面對嘅形勢,反思拎「舊日香港」去做量度文化成功與否嘅尺係咪合理。
「褻瀆」部份則展示出藝術中嘅「粗俗」。新詩 〈佢哋〉 嘗試呼應時代,〈《龍頭鳳尾》:顛鸞倒鳳嘅疼痛〉則探討香港文學中嘅暴與烈,而〈銀幕上的聲色慾〉一文討論電影中性愛情景嘅涵義。
「渡」字同時都指一個從此岸到彼岸嘅過程。而不論喺文化定政治方面,理想中嘅國度向來喺我哋嘅腦海中,就彷如燈塔。學苑始終相信留守我港有其意義,畢竟意義係人自己創造同賦予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