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層問政大會今日(2月10日)下午十二時半於學生會大樓地下舉行。校長馬斐森、首席副校長譚廣亨教授、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康諾恩博士及署理學生事務長梁若芊博士出席是次論壇。
學生會會費和學費分單處理
有台下同學指,由本學年開始實施的學費及學生會會費分開繳款的政策,令欠交會費的學生入數有增長的現象,但根據學生會規定所有已註冊的全日制本科生都必須繳交會費,詢問大學管理層會採取甚麼行動以改善此情況。馬斐森指,他過往亦收到不少同學致函,他們指出由於學生會未能代表自己,故此不希望繳交會費。他認為學生會的會籍不應該是強制性的,而應該給予學生選擇權。馬斐森認為解決方法是將來的學生會內閣盡力代表更多的同學,令更多同學希望參與學生會事務。
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指,上次大學作出學費及會費的分開繳款決定時,未有諮詢學生團體的意見,但大學作出此類政策上的改變時有責任事先諮詢學生會。馬斐森則指,大學諮詢學生會的意見固然重要,惟亦應諮詢不認為自己是學生會一員的學生的意見。
檢討大學管治報告
台上會眾被問及對檢討大學管治報告遲遲尚未完成有何看法。馬斐森指,管治報告從來都沒有特定的完成限期,但承認檢討大學管治專責小組未能於原來預計的 2016 年內完成該份報告。他指,校委會將於本月的會議討論報告,故二月則會是該報告出爐的第二個限期(the next deadline)。被問及報告會否向大學成員公開,馬斐森指固然有不少希望公開報告內容的聲音,惟校委會有最終的決定權。
譚廣亨涉「自己批自己」
譚廣亨被問及對於去年十一月有傳媒報導其於擔任研究資助局委員期間撥款二百萬資助自己的研究項目涉利益衝突有何回應。譚指自己尊重機制公義,有關事件已由大學轉介至教資會調查,故此不希望回應。他指「清者自清」,在透明的制度下自有客觀的證據,故亦不需要其主觀的回應。他指,教資會的報告亦證明了報導是源於對機制的誤解,並強調自己並沒有審批自己的研究款項。
澄清「Mob rule」非指學生
馬斐森被問及,其近日於記者會上澄清當時針對圍堵沙宣所說的「mob rule」形容的並非學生,對此有何解釋。馬斐森強調其從來都沒有指控港大學生是「mob」,並指「mob rule」實際上是用來指人們在行為類似「mob」的群眾壓力下所作出的行為或決定。他指他譴責當日人群的行為的原因有二。第一,他認為有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是不能接受的,而他認為無論目標如何迫切,亦有使用和平理性的方式進行對話的可能性。第二,當日人群使用的方法只能引起反效果(counterproductive),例如傳媒對於事件的報導都側重在示威者的行為,分散了當日訴求的注意力(”if you want to achieve something, you should use methods that make it likely that you’ll achieve it, not methods that distract attention with the focus being completely lost”)。
一二六圍堵沙宣處理手法
孫曉嵐詢問馬斐森認為甚麼是當時學生爭取的目標。馬斐森回應指他認為學生當時爭取的是檢討大學管治及與校委會對話。他認為校委會已就學生的訴求下了決定,檢討大學管治。至於對話方面,他認為學生的行為使對話無法進行。
針對去年一月圍堵沙宣校委會風波中,有警察進入校園,有同學詢問校方報警的做法是否恰當。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康諾恩稱當時當時有校委會成員遇襲(assaulted),安全受到威脅。有同學續問康諾恩是否贊同將當晚學生刑事起訴。康諾恩指自己的意見並沒有關鍵作用。他重申,當晚決定報警是因為感覺到直接威脅(direct threat)。
有台下會眾認為校方的做法可恥(disgraceful),質疑校方的做法是否等同認可李國章的言論和將學生告上法庭。馬斐森回應指港大校園是香港一部分,而事件發生於校園不應讓當事人開脫法律責任。他又指自己對於可能要作為辯方證人上庭作供有十足準備(perfectly prepared)。對於馬斐森的說法,候選會長黃政鍀則評指大學是自由的堡壘(bastion of freedom),如果在校園內警察戒備森嚴,這將會與大學的價值背道而馳。他又指警方在校園內動用胡椒噴霧是不必要的武力。馬斐森強調他當晚在人群中確實感到威脅,他自己親自感受到,而他認為「當時受到威脅」是恰當的形容。
朱科賄選
前校委會研究生代表選舉參選人巫堃泰問及馬斐森為何在朱科賄選事件中將其形容為「merely a matter of students」,又指不明白為何校委會認為賄選金不重要(immaterial),同時校委會學生代表選舉的電腦系統漏洞處處。馬斐森指自己忘記當時作了甚麼評論,但指自己當時認為學生會和研究生會都是自治組織,校方不應干預其選舉。巫堃泰更正馬斐森指選舉是由教務處舉辦的,但馬斐森堅持指其言論是基於對學生自治的尊重。馬斐森又指校委會曾就有關投訴辯論,並作了決定,各位即使不認同決定亦應該尊重,「that’s the way democracy works」。巫堃泰在場舉牌抗議。
馬斐森:港大應該「think globally, not locally」
台下有同學問及馬斐森香港大學面對的最大困難是甚麼。馬斐森回應指港大最大的挑戰是沒有利用好應有的大量機遇。馬斐森續寄語來屆校長不要被短期的議題分散注意力,應該將焦點放在長遠目標。馬斐森亦強調港大應該「think globally, not locally」。
楊丹事件
台下有同學亦問及楊丹事件的調查報告會否公開予公眾查閱。馬斐森指不想討論個別案件,指大學會非常嚴肅地看待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馬斐森稱若關於學術誠信的指控成立的話,大學會發公開聲明(public statement),但若指控不成立的話,校方顧及到該名學者的聲譽和保密性,因此不會就此事發出任何公開聲明。馬斐森續指在楊丹的案件中沒有找到任何違反學術誠信的證據。同學續問指研資會亦有就此事撰寫調查報告,問及校方會否要求研資會公開報告。馬斐森回應指研資會公開報告與否完全是研資會的事。
中國學生佔國際生多數
台下有同學問及當有絕大部分的國際生都是來自中國時,港大是否真的成功「國際化」。馬斐森回應時指同意如何計算國際排名的確是關鍵,例如最近的排名便是把香港和中國分開,港大才能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全球第三最國際化大學,否則港大只會排四十幾名。馬斐森指期望為港大尋求真正的國際化(looking for true internationalisation)。譚廣亨補充指期望學生有更多海外交流的機會,並願意成為港大的大使(ambassador)邀請國際學生來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