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連十香,
生於一九七四年六月五日,
卒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拾香紀》
回憶,迷茫而紛亂,只是,好像都沒有冬天。
回憶。思念。從前。現在。你。是什麼?記憶是什麼?為什麼要回憶?已過去的事情還重要嗎?反正到離開世界之時,所有的回憶都帶不走,記得又有何用?究竟彌留之際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我們會迷迷糊糊,乍睡乍醒,還是會把一格格的記憶如錄影帶般倒回,重頭看一遍自己的人生?如果可以在離世之前想一遍匆匆一生,你會想起誰?那些回憶在你去世後會消失嗎?你會到哪裡去?那些你遇過的人和事還會繼續存在嗎?你還會記得你記住過的那些人嗎?
回憶,迷茫而紛亂,尤其是當一個生命將要終結之時。
《拾香紀》一書以連十香臨終之時的回憶作線索,以「事」和「情」兩部分交代連家的故事,當中穿插香港的歷史事件,令那一代的香港人讀來就像看著自己的故事。連家上下多達二十多人,十香在家中排行第十,是連城宋雲夫婦的小女兒。在十香以上還有九傑、八寶、七喜、六合、五美、四海、三多、相逢和大有,他們十兄弟姐妹和其餘的家人,正正反映出社會上不同性格和類型的人,可謂香港社會的縮影。書中所描寫的那個九七年前的香港,是十香也是香港人的回憶所在。這個令人嚮往的美好年華,只剩下點滴的回憶,就像十香在生命倒數之時還記得的片段,迷茫而紛亂。
1997,一個時代的終結
連十香的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香港人九七前的種種回憶,好像跟十香一同埋葬在六呎黃土之下,那個時代,回不去了。她出生於七十年代,卻不幸卒於九七之前,未能見証另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假若十香今天回到香港,也許她已不能第一時間把這塊曾經熟識的土地認出,因為她根本不屬於這裡。九七前的香港才是十香的香港。那時候的飛機欖、天星碼頭、荔園、熱狗巴、鐘聲泳棚、平霸、綠寶、原子粒收音機、《香港電視》雜誌、五台山、啟德機場、虎豹別墅、卜公碼頭、地鐵磁帶車票、寬闊的維多利亞港……現在都不見了。
連家各人的經歷,是香港的一面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那群人。書中的九傑是一個智障孩童,他的家人不知道可以怎樣教導他,其他人更會向他投以歧視的目光,這反映出當時的人對智障人士的不了解。八寶的明星夢則反映香港娛樂事業的興盛。八寶在七、八十年代長大,對娛樂圈瞭如指掌,跟當時的不少年輕男女一樣喜歡一些當紅明星,她更立志長大後要當「香港小姐」,可見她對娛樂圈的嚮往。七喜與外籍丈夫的結合、並在九七前忙著移民的舉動代表某些香港人對回歸的恐懼,遠離出生地的決心,並對外國的世界充滿憧憬。
連家這面鏡子反映出不同香港人的經歷,是他也是你和我。
從前,現在,過去了再不來
香港人對香港的種種記憶是愛恨交纏的,歷史中的起跌譜出一首獨特的時代曲。當中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回憶,本來不想記起,卻因著對這地方的感情,我們都不願放下。就如本書作者陳慧在「作者簡介」一欄以「對兩個數字耿耿於懷——六、四」作結,相信這也是眾多香港人的心聲。八九六四,血洗京城,成為了香港人的共同傷口,至今仍在淌血。我們怎能忘記?
書中還記下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嘉利大廈的那場火,十香見証了這災難的發生,她眼見熊熊烈焰,焚燒出團團黑煙蔽日,當時她想「這火,大概會燒去整整一個多世紀」。這也許是對的,火災之後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一切也漸漸變得面目全非,過去了的那個時代再不會回來。
現在的香港人呢?成長在九七後的香港人還能不能在香港的歷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還是「與香港有關」的記憶已不再重要?
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才出生的一代,正正跟連十香相反,他們無緣一見九七前香港的模樣。對於「九七」二字,他們感到陌生,甚至不會花心思去想當時的社會發生了什麼事。現在,很多人對香港、對世界缺乏了解,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回憶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他們懶得記著。有些人因前景未明而憂心戚戚,想作出改變卻有心無力。有些人甚至會嫌棄這個地方,千方百計想要離開。
這十多年來發生過的事情,難道全都不重要?有沒有一件事令你的心頭隱隱作痛,久久未能平復?世界變得太快,日光之下再無新事,歷史在不斷的重覆,現在的香港人還能在變幻無常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嗎?還有記住那些屬於香港也屬於你的回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