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社會文化專題

【懷舊】懷舊延伸閱讀 – 廖錦雯 譚天詠 譚天悅

2014 年 4 月 28 日

書:

號外三十 / 呂大樂主編 / 三聯書店(香港)/ 2007

《號外》作為香港七、八十代急速發展的記錄者,對於城市的活躍、繁華,用其中產知識分子的筆跡,從社會文化角度刻畫一個時代。呂大樂將《號外》編輯成「人物」、「城市」和「內部傳閱」三書,除了具體演繹《號外》的多變性,亦反映出一個城市中人的想法。論及懷舊,原來陳冠中《號外》早在一九八二年已提出除了個人成長史,香港沒甚麼值得懷念的破格論調,反襯現今香港濫用「懷舊」,訝異《號外》的洞透力。走在這個強調「過去」、「集體回憶」的城市,或許以《內部傳閱》引言作結:「與其說是迷失在時空交錯之中,其實一開始,已經在身份中迷失」。

 

香港記憶 / 馬傑偉著/  次文化堂 / 1997

談懷舊,總難以避免涉及個人情感,馬傑偉嘗試拋開這種論述,由懷舊電視節目和電視廣告為切入點,分析懷舊種種可能性。它可以成為媒體的工具,又可以製造出一種文化力量,結合大眾,更可以投放個人情感,將其變得個人化。甚至過去可以被美化、製造,那麼我們的歷史由何處而來?我們必須好好想一想。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 呂大樂著 / 中華書局(香港) / 2012

當社會都在懷舊七十年代之時,呂大樂卻反其道而行,一語道破香港人對殖民時期的美麗遐想。此書旨在重塑七十年代的社會面貌,並理性地重新審視當時的社會民生,為讀者提供一個嶄新的角度回溯這個港人集體想像的黃金歲月。若香港人都肯定七十年代是香港社會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便必須反思七十年代到底如何塑造「香港社會」的雛型。只有認清社會的發展脈絡,我們才會曉得如何延續社會的生命力,使其向前發展。

 

普普香港:閱讀香港普及文化,2000-2010 / 吳俊雄,張志偉,曾仲堅編輯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2012

此書以文化研究角度探討香港普及文化在2001至2010年之間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書中結集了不同學者的文章,並把其歸類至「理論」及「媒體觀察」兩部分。透過這些文章,讀者可從更多元的角度了解香港普及文化。這十年間,香港在政治、經濟及社會民生上皆出現了極大轉變。普及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接觸的流行媒體包括電影、電視、流行曲、漫畫等也是普及文化。香港人在適應改變之時,會否留意香港的普及文化也在悄悄的更新、轉化,我們會否被它影響著而不自知?

 

電影:

玻璃之城 (1998)

張婉婷編劇、導演,

羅啟銳編劇、監製,

過去之所以讓人懷念,很多時出於個人回憶的感悟。這齣發生在港大的愛情故事,除了勾起編劇、導演對昔日大學舍堂生活的美好時光,也不經意顯露對二十世紀末香港的情感,對千禧年後的惶惑。主角港生和韻文看不到九七來臨,就魂斷英倫,這會是香港的寫照嗎?

 

活動:

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透過舉辦一系列步行導賞團,分為地區游和主題式游覽,如「香港電影場景漫游」、「活現北角」,甚至建築物和墳場,帶大家走一趟、體會不一樣的香港,尋找那些以為失落了,卻可能仍然存在的「懷舊」。

網頁: http://www.walkin.hk

 

流行曲:

昨日街頭 (作曲、主唱:林子祥,作詞:潘源良)

夏令時間 (作曲:正,藝琛@RubberBand,作詞:6號@RubberBand)

追憶 (作曲、主唱:林子祥,作詞:林振強)
由懷緬童年與父親的片段、小時候走過的街道,林子祥唱出幾代香港人成長,而埋藏在心內、不言而喻的心聲「當初一切盡改變 / 現有一切也變遷 / 試問誰來關心思考為明天」。懷舊也不止在過去,RubberBand的夏令時間令人記起中學時青蔥歲月的單純美好,懷念過去就像個出口,「若世界太趕 / 只想再回到初夏的夜裡」。

下一則
上一則
2014 年 4 月 28 日

關於作者

學苑編輯委員會